亚运版“老鹰捉小鸡” 安徽师范大学获男子组冠军
原标题
:亚运版“老鹰捉小鸡” 安徽师范大学获男子组冠军 “韵味杭州”航民杯2023年全国卡巴迪冠军赛6日在杭州亚运会卡巴迪竞赛场馆——萧山瓜沥文化体育中心落下帷幕
,亚运鹰捉安徽师范大学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分获男、版老女子组冠军 。小鸡 女子组颁奖仪式 了解卡巴迪的安徽人,在介绍它时通常会将其比作高配版“老鹰捉小鸡”,师范事实上它是大学一项对抗性非常强的集体运动,也被称为“奔跑的获男格斗技” 。 玩转卡巴迪需要怎样的组冠身体素质 ?该如何训练?从中又能得到哪些意外收获
?运动员和教练员们向记者娓娓道来
。 卡巴迪起源于亚洲民间,亚运鹰捉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版老风靡于西亚、小鸡南亚一带 。安徽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师范男子卡巴迪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大学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 ,获男女子卡巴迪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 瓜沥文体中心卡巴迪竞赛技术运行主任薛保红介绍
,卡巴迪很像规则化的“老鹰捉小鸡”
,三、四分钟就能学会。 一场卡巴迪比赛中有两支队伍
,每支队伍由7名首发队员和5名替补队员组成,比赛开始前双方站在各自半场,攻防次序交替进行。进攻的一方派出一名队员进入对方半场发动攻击,同时需要不间断地喊唱“卡巴迪”,进攻队员触碰一名或多名防守队员并顺利返回己方半场 ,则被触碰到的队员全部下场
,同时进攻队复活相应人数上场(场上最多为7名队员)。反之,如果进攻队员中断喊唱或被对手抓住
,未顺利返回己方半场将被罚出场,对方得1分且复活一名队员。 安徽师范大学队向观众致意 安徽师范大学队教练袁铜墙告诉记者,卡巴迪的规则相比足篮排等项目更易上手,进攻方式和得分模式相对单一 ,有运动基础的人只要通过几个小时的专业指导就能进行对抗。没有运动基础的人也能通过练习卡巴迪起到减肥、健身的作用,长期坚持照样能学会
。 选材训练有讲究 卡巴迪的运动形式虽与“老鹰捉小鸡”相似 ,但要想练好这项运动并没有想象中容易,它对于运动员的力量 、体能 、敏捷性等要求很高,是一项非常考验团队综合能力的运动。 “大家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
,卡巴迪的队员有高有矮,有强壮一些的,也有瘦小一些的,我们会根据力量 、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各方面的能力去考量运动员,再进行阵容的搭配
。”袁铜墙说 。 记者了解到 ,大部分参赛选手是通过体育跨项选材接触到卡巴迪的,他们中大部分曾是散打 、田径、足篮排等项目的运动员 ,体育生具备的良好运动基础 ,使得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进步 。 比赛中双方对抗往往十分激烈
,被对手扑倒在地是家常便饭,如果防守方处在满员状态,那么进攻队员将可能同时被七人拉拽和压制,因此抗击打能力也是训练的重中之重。 成都中医药大学大四学生杨旭是由散打转项到卡巴迪的,在2020年学校组建校队初期就参与其中
,是队中资历最老的。“我们很多队员是从散打转项来的
,散打里有跌扑滚翻的动作
,我们对扑跌 、前倒、后倒等动作都会进行训练,因此队员的抗击打能力还是很强的
。” 收获团结与友谊 在混采区接受采访的杨旭迫不及待想要回到更衣室和队友们一起庆祝夺冠,这是她们参加过的最高级别的卡巴迪比赛。“有这么多观众支持我们、喜欢我们 ,非常激动和荣幸,我回去一定要和小伙伴们一起享受这份荣誉 。作为队长 ,我把她们(队员们)当作妹妹们来看待,缺少她们任何一个人我们都拿不到这个冠军 ,大家也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收获了友谊 。”杨旭说。 成都中医药大学队在颁奖仪式上 董宇翔是安徽师范大学大三学生 ,他说
:“从大一接触卡巴迪坚持到现在,一路走来很不容易
,我们希望有这样的赛事
,给我们走了三年的路有一个结果,这场比赛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 安徽师范大学队在女子组比赛中收获银牌 ,队长李婉清坦言,队伍在比赛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只要站在赛场上 ,队员都是拧成一股绳
,把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出来 。“我们个头可能不比别人高,没有别人壮
,但我们有毅力,能站在赛场上用力拼搏,我们就已经成功了。” 李婉清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卡巴迪给我带来的就是一种力量。”李婉清说
。 【此文系转载
,来源于新华网
,版权归属原作者】编辑:汪雨婷返回搜狐
,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